Monday, September 24, 2007

如何分辨,如何判断,以至相信

这是一个你我耳熟能详的故事。有说它是出自于圣经里的所罗门故事,也有说是出自于包公的《灰阑记》。这里,就说说包公的吧!

话说宋朝时候,有个马元外,家里有两个老婆。岂知,大老婆却是在外有奸情。于是,为达到与奸夫赵令史结婚并谋取丈夫马员外家产的目的,她与赵令史合谋毒死了马员外,反诬陷是小老婆张海棠下的毒,同时更谎称张海棠的孩子是自己生的,并贿赂了邻居和接生婆等为自己作证。张海棠惨被屈打成招。

结果,案件上诉到包公那里。敏感且富有洞察力的包公认为“药死丈夫,恶妇人也,常有这事;只是强夺正妻所生之子,是儿子怎么好强夺的?况奸夫又无指实,恐其中或有冤枉”。包公认为此案首先应查清谁是孩子的真正生母。于是,他命令用石灰撒了一个圈(故有灰阑之说),让孩子呆在里面;又命令张海棠和大老婆各执孩子一臂用力拉,看谁能把孩子拉出来,谁就是孩子的母亲。张海棠心疼孩子不愿用力。结果当然是大老婆轻易把孩子拉出圈外。包公根据这一人之常情判明张海棠是孩子生母,明察秋毫,进一步调查终于发现真相并严惩了真正的罪犯。

以前,没有所谓的DNA验证,或许还可以用滴血认亲尝试,但也是没有科学根据,且没准确性。因此,包公确实展示了一种基于常识的睿智和洞察力,也为此广为世人称颂。但是,不是每一个争执都可以如故事般,轻易被解决。而且,两方说辞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孰是孰非,我们旁观者,仿佛只能挺我们所看到的,听到的,去判断。问题又在于,看到的,可能只是表面;听到的,可能是道听途说。而且也许还参杂了自身的先入为主,客观也失去了平台的支撑,倒下一方。

"It was the best of times,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..." - A Tale of Two Cities, by Charles Dickens.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,因为知识暴炸,我们左右逢源,轻易得到来自各方的知识与讯息;这是最坏的时代,因为在那些知识与讯息面前,我们被虚假与真实夹在中间,不知孰是孰非,随时还会被误导。尤其一些辩白,也不知说者是否在企图掩盖事实,还是在转移视线,实在不能令人尽信之。前阵子,从朋友那看到一则关于原爆可能是假象的报道,就使我深切体会到难以判断真假的感受。

“如何说,你说的‘正说历史’,就是真正的历史?”
“基本上,我们说的都不是历史,而只是我们心目中的历史。那么如果有三个人写回忆录,都有写到同一回事,那么我觉得那是可以相信的了。” - 纪连海老师

当然,听到人说什么,最重要的是去考证它。要如何分辨是非,就得考证,而且是多方面考证,才加于判断。或许,是我本身还疏于考证、分辨及判断,才使我不时徘徊于信与不信之间。真相不会自动浮现水面,而得深潜水中探究之。这路,还长着呢!

2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似是而非,真假难辨的事情实在太多了。你提到关于资讯的那句很对,可以从很多管道获得各种讯息,但真伪已经很难辨了。我们只有搜集各方面的,越全面越好,分析得合理,这才是唯一接近真相的管道。虽然无力,但也未必绝望的。

Anonymous said...

对我来说,真相不止在深海之中,它还藏在 “砂锅” 底。。。。。。

(哇,好冷。。。。不明白的私底下再问我吧!哈!)